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 黄灵灵)今年以来,创新药行业回暖,BD(商务拓展)大单频现,成为市场一大看点。日前,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陶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政策持续护航、产业生态日趋完善的背景下,中国创新药正突破地域边界,逐步获得全球市场认可,这种认可也成为行业价值回归、资本信心回升的核心支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陶峰认为,对于国际大药企而言,选择最优质、推进速度最快的管线是理性决策,只要中国企业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管线,BD热潮就具备持续的基础。
中国创新药逐步获得全球市场认可
博远资本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投资和孵化中国医疗健康创业企业的专业投资机构,已投项目包括港股上市公司银诺医药、长风药业、同源康医药-B等。
资本市场的波动始终围绕价值核心展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轨迹亦不例外。陶峰认为,过去几年行业经历了从泡沫膨胀到低谷调整,再到如今价值回归的周期,而这一轮回暖并非偶然,核心驱动力在于行业产生了一批真正有价值的企业。
在本土市场层面,创新药支持政策持续发力为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从支持创新药研发,到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提速,到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推动本土创新药企业蓬勃成长,形成了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完整产业生态。
更重要的是,中国创新药正逐步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本土企业与全球大药企建立合作,使得中国创新药能够进入全球医药市场,行业的价值“天花板”被不断抬高。
“资本市场对行业的认知也在随之更新。”陶峰表示,当中国创新药不再局限于本土市场,而是具备全球竞争力,企业的价值维度便得到了拓展,资本的信心自然稳步回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回暖并非短期炒作带来的虚假繁荣,而是产业价值累积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其可持续性建立在企业核心创新能力与全球市场拓展潜力之上。
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在产业回暖的背景下,如何精准识别优质投资标的,成为创投机构和产业资本的重要命题。陶峰表示,企业能否解决全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能否符合大药企选择管线的标准,是博远资本衡量是否做早期投资的重要标准。
对于跨国大药企而言,其寻求合作的标的,往往需要具备成为大单品的潜质。这类“重磅炸弹”级产品通常具备两大特征:一是瞄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二是在重要疾病领域能够成为主要疗法。
从细分领域来看,肿瘤、自身免疫、代谢是当前较为热门的三大赛道,同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罕见病等领域也颇受资本关注。
在创新模式上,陶峰表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既有“跟随式创新”,也有“原创式创新”。一方面,部分企业在已知靶点基础上,优化分子设计、提升研发效率、快速推出更优产品;另一方面,国内越来越多科研院所正发力将原创生物学机理转化落地,推动其从基础研究走向产品化、产业化新阶段。
陪伴企业长期成长
今年以来,创新药领域BD交易大单频现,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与此同时,BD热潮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也引发行业关注。
对此,陶峰分析称,创新药产业链分工为BD合作提供了天然土壤。欧美大药企主导后期临床与商业化环节,这些阶段需要大量资本和资源投入,中小型公司难以独立承担,同时,大药企需要通过自研与管线采购相结合的方式维持平台运作。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中国企业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管线,BD热潮就具备持续的基础。”陶峰表示,对于国际大药企而言,选择最优质、推进速度最快的管线是理性决策,这一需求不会改变。
培育高质量管线,离不开“耐心资本”的支持。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需要资本具备长期主义视角。在陶峰看来,耐心的本质是对回报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源于对项目的深度认知与系统陪伴。
博远资本的“耐心”体现在投资的全过程中,从早期跟踪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到挖掘产业化思路,再到搭建专业化团队,博远资本都会提供较为系统的陪伴。
由此可见,创投机构的核心价值不仅是提供资金,更是通过自身的行业资源与专业能力,陪伴企业穿越研发周期的不确定性,最终成长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这种“投资+陪伴”的模式,既是耐心资本的核心内涵,也是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