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厦精密总经理夏挺:依托汽车级工艺迁移 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新赛道

小微 2025月07月16日 59292

  当人形机器人的手腕轻巧转动,精准抓取流水线上的零部件时,藏在金属外壳下的行星滚柱丝杠正在高速运转——这正是夏厦精密为机器人关节定制的“动力核心”。“它们就像是人手腕上的筋骨,凭借微米级的传动精度,让灵巧手瞬间完成从伸展到弯曲的细腻动作。”夏厦精密总经理夏挺告诉记者。

夏厦精密总经理夏挺:依托汽车级工艺迁移 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新赛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位于宁波市镇海区的夏厦精密是一家深耕小模数齿轮20余年的公司。“2018年,我们同步规划开发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市场,其战略逻辑是利用两大领域零件需求的相似性。”夏挺表示,2025年,公司借人形机器人政策与市场风口加速布局,例如针对手腕、手指关节的精密驱动部件已进入研发与量产阶段,目标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企业。

  技术积淀赋能工艺迁移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热度持续攀升,从政策推动到头部企业加速布局,行业正从“实验室”向“生产线”快速迈进。夏厦精密在这条赛道上的布局,并非偶然跟风,而是基于二十余年精密制造积淀的必然选择。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传动部件——无论是减速器还是行星滚柱丝杠,其技术要求与汽车齿轮高度契合。”夏挺表示,“机器人关节需要高精度、低噪音的传动,我们在汽车齿轮上验证了二十年的工艺,直接就能迁移过来。”

  比如,新能源汽车齿轮的高精度(ISO 3-4级)、薄壁设计等工艺要求,与人形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高度一致。据介绍,一根人类头发的直径大约是50-70微米,而一个ISO 4级齿轮的齿形误差可能要求控制在3-5微米以内,甚至更低。这相当于要求齿轮上每个齿的形状误差比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还要小。

  而薄壁设计则是通过优化材料分布,在满足零件承载能力、传动精度等核心性能的同时,实现轻量化、节省材料、缩小体积或提升散热效率等目标,常见于对重量、空间高度敏感的精密部件中,比如新能源汽车齿轮、人形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等,这类场景需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效传动,薄壁设计能有效平衡“紧凑性”与“功能性”的需求。

  除了深厚的技术积淀外,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积极信号更坚定了夏挺的判断。“具身智能”等新词首次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头部厂商如特斯拉、比亚迪、小米、华为等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推动核心零部件需求激增。公司预判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商业化爆发前夜。

  “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单台机器人需14-16根行星滚柱丝杠及多台减速器,若年产量达500万台,对应丝杠市场规模超668亿元,减速器市场超180亿元。”夏挺向记者表示,公司通过年产7.2万套工业机器人减速器项目、“智能传动系统核心零部件产业化及装备协同开发建设项目”提前卡位,瞄准行业机遇。

  技术客户协同共降成本

  “机器人要走进工厂、家庭,成本必须从10万美元降到2万美元以内。”夏挺坦言,这是行业的共同课题,而夏厦精密的解法藏在生产细节里。

  设备与工艺创新是降本核心。“公司自主研发的内螺纹磨床、内螺纹铣磨一体机床等设备,大幅提升行星滚柱丝杠螺母加工效率;滚齿、外圆磨等工艺的创新,直击传统工艺效率低、成本高的痛点,叠加规模化生产后固定成本摊薄可超20%。”夏挺表示。

  历经多年深耕,夏厦精密通过持续的工艺创新与产业链垂直整合,构建了强大的核心技术能力。在核心工艺方面,公司成功自主开发了高速干切滚齿技术、超硬刀具涂层工艺以及一次装夹多次切屑等技术。设备方面,子公司夏拓智能专注于核心设备与高性能刀具的自制,成功研制出模数精度达0.05的超微细硬质合金滚刀及高效高精度内螺纹加工设备。

  “这些核心装备可根据不同产品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不仅能将相关研发周期缩短50%、成本降低20%,更大幅提升了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精密部件的加工效率和精度。”夏挺告诉记者。

  此外,与下游新能源车客户的高度协同,让公司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业务延展更高效。据夏挺介绍,公司机器人客户与传统新能源车客户重合度达70%,比亚迪、舍弗勒等主力客户均已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公司可通过现有供应链渠道直接切入其机器人部件采购体系,无需重新搭建合作链路。

  “客户要的精度、寿命指标,我们都能满足。”夏挺表示,“这种‘客户资源+技术同源’的双重协同,让我们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成本降至千元级,进一步强化客户黏性,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规模化量产蓄势待发

  谈及未来3-5年业务目标,夏挺表示,“要成为国内机器人传动零部件主流供应商。”

  支撑这个目标的是技术与产能的双重布局。技术方面,夏厦精密计划在行星滚柱丝杠领域,通过一体化成型工艺将加工步骤减少30%,成本进一步降低至40%,利用子公司夏拓智能的设备和刀具自制能力支撑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标准制定,强化产业链话语权。

  产能方面,公司近期宣布在宁波镇海区投资10亿元建设“智能传动系统核心零部件产业化及装备协同开发建设项目”,直接服务于精密齿轮、行星滚柱丝杠、滚珠丝杠、减速机,相应的机床设备等核心业务。

  此外,公司越南基地已量产,除服务东南亚电动工具客户,也在对接减速机订单,“既能贴近市场,又能规避贸易风险,形成‘国内研发+海外制造’双循环。”夏挺说。

  为确保产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公司将优先投产汽车齿轮等技术成熟产品,机器人产能随客户认证进度逐步释放;同时,采取设备柔性化策略,通过采购高端数控磨齿机等设备,兼容多品类生产,保障产能利用率在85%左右;建立需求联动机制,与舍弗勒、比亚迪等大客户共建预测模型,动态调整产能,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公司锚定人形机器人赛道:通过技术迁移降本,卡位核心部件,承接头部需求,并借规模化量产确立优势。这一清晰路径,既契合产业从验证到量产的关键跃迁,亦为公司开辟持续增长空间。”夏挺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