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模拟奶茶店内,一名工作人员正戴着VR眼镜,用手柄引导机器人活动关节,一遍遍进行拿杯子、倒水、冲泡、清洁等动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一幕,是我国场景培育推动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动缩影。近期,在央地协同发力下,场景优势正转化为产业优势,人形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场景培育重要性凸显
走进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在奶茶店、咖啡厅、超市、卧室等模拟场景中,机器人正在学习适用于各类场景中的具体动作。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运营负责人黄全周介绍,创新中心搭建了多种具体场景,并通过训练人形机器人重复人类的日常动作,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泛化,让人形机器人能从大量的数据学习,最终应用在实际场景中。
场景培育已成为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变量”。“从应用层面来说,如果人形机器人没有在真实的场景中采集数据并进行训练,也就无法更好地在真实的场景里面去为我们服务。”黄全周道出了场景培育对于新技术产业化的价值。
从技术验证维度看,场景是体系化的“社会性中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说,场景就是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放在一个具体情境中来应用、来验证,为新兴事物提供展示应用的舞台,加快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在场景中进行的是系统性验证,既有技术产品、配套基础设施的‘硬验证’,也有商业模式、制度改革的‘软验证’,因此,也可以说是体系化的‘社会性中试’。”李春临表示。
政策协同发力
鉴于场景培育的重要性,中央与地方正协同发力,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资金支持,推动场景创新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布局”。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同配合,支持新业态新领域创新场景。
近期启动的国有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更是突出“场景化”导向,推动试点企业聚焦行业发展需要,在行业数据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与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等方面,打造一批新领域新赛道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和跨行业跨领域场景。
地方层面则结合产业特色,推出“清单式”场景开放与“真金白银”的支持措施。
湖北省武汉市日前正式发布103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涵盖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其中,15个示范应用场景各获得100万元资金支持。浙江省杭州市发布人工智能场景开放示范“两张清单”,包括292项场景机会清单和362项场景能力清单;“开源政策包”包含对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托管的孵化期开源项目,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等。
政策引领下,重点领域场景应用有望提速。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表示,将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实现落地应用。聚焦采矿、民爆、应急等领域复杂恶劣的生产环境推广机器人产品,提升危险、恶劣环境下智能作业的水平。
提升产业化落地能力
场景培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新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当前,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一批场景示范项目正加速从技术演示走向产业应用。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11月11日,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的人形机器人7S店正式开业,在传统汽车4S销售模式上,增加了解决方案(Solution)、展示(Show)和培训(School)三大功能,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11月25日,优必选官宣中标广西防城港市人形机器人示范项目,中标金额2.64亿元,产品以最新款可自主换电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为主。
“我国应用场景优势巨大,相关政策给了高技术企业将技术和产品落地的好机会,让我们能走进真实的应用场景去探索真实的产品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快速迭代技术和产品。”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在魏嘉星看来,产品成熟之后达到足够好的稳定性和效率,就能实现规模化的复制,带来整个产业的快速增长;丰富的应用场景会带来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迭代,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加速繁荣。

